守廉洁底线,扬清风正气
什么是廉?
他说:“叁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二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他说:“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他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廉洁”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这两个字本来自成语“清廉洁直”。顾名思义,“廉”字干干净净,意味着行为的规范;“洁”字清清爽爽,代表着神圣和纯洁。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许多仁人志士也以此为追求。
古人眼中的“廉”与“洁”侧重于修身,然后才将其引申到对于社会的意义,随着文字意义日益丰富,廉洁又被赋予了许多现代意义。从小处着眼,廉洁意味着修身,它是一种个人修养、个人品德的体现。俗语有云——“身正不怕影子斜”,讲的就是个人的正直廉洁,审慎行事。对于官员而言,面对的是日益复杂、诱惑重重的社会,“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如果经不住利益的诱惑,那么步入社会的我们甚至可能会冒险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一失足成千古恨,“身败名裂”,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古人尊崇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有廉洁的成分在里面,即君子之间的交往不以利益为纽带,而是建立在相知的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廉洁并不排斥利益,只是将其限定在合法化的范围内,廉者的气质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由己及人,将周围的空气净化。再到整个社会,廉洁的意义就更广了。在古人的眼中,廉洁之于社会在于廉洁之治,廉洁的官吏“不令而从”。东汉有“一钱太守”刘宠,明中有两袖清风的于谦,一方风土的淳朴得益于父母官的清廉,可见其社会意义了。在今天,它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挖掘廉洁文化的现代价值,从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传承下去;其次,它体现在对社会风气的塑造上面,“廉洁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廉洁文化观坚持“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以廉为乐”。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总是以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作为导向,那么我们怎能不迈向“和谐”呢。
“廉”与“腐”往往只有一墙之隔,腐败常常做了伪装来诱惑我们,就如同罂粟花那样,虽然有着美丽的外表,却藏着恶毒的心。从生活小事到人生大事,那二者的斗争始终存在于我们心中。不过只要明确一点,选择权总是在我们自己手中,切记勿为名所驱,“清风两袖”要求的并不是一贫如洗,而是清白的精神,这样又怎会担心“闾阎(百姓)话短长”呢。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则寓言故事,原文大意是这样的: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一顿饱食后,它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老鼠已经在米缸里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着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的,真舍不得离开。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想要跳出去的时候,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企及。更要命的是,此时它已经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这则寓言故事,任谁看了都会笑这只老鼠太愚蠢,但笑过之后,更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寓言故事中,“老鼠”象征着某些腐败的国家公务人员,“米”象征着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米”的诱惑呢。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诱惑,美酒美色,金钱权利,香烟毒品……,更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欲望,像虫子一样叮咬着我们。
“欲无极限,祸乱生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个别贪官的行径与这只老鼠的做法是很类似的。他们利欲熏心,巧立名目,变换手法,巧取豪夺,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资产流失、贬值,以此中饱私囊,“只要我能捞一把,哪管他寸草不生”。诸如此类,与老鼠手法大巫见小巫,何其相似。但不要忘了,天网恢恢,伸手必被抓。最终他们也逃不掉老鼠的下场。
“贪权、贪财、贪色……我的问题太严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委原书记李新元声泪俱下地忏悔道。
李新元,长期在广西任职,曾在多个地市当领导,曾任梧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贵港市长,贵港市委书记。2021年2月3日李新元获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履新41天,3月16日被查。南宁市人民检察院指控,李新元受贿始于2003年,即在柳州市工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上开始非法敛财;终于2021年春节前后调离贵港市委书记之际,前后18年间受贿超1.7亿元,其中3300万元是索贿所得。
李新元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在当选钦州市市长时,李新元曾公开表态称,未来工作不辜负代表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力争做一名人民信赖、代表满意的平民市长、实干市长、善政市长、清廉市长。”在钦州工作两年,李新元到了贵港市,之后他在这里工作了6年。在履新贵港市市长时,李新元又进行了一番表态。他说,“立志当一名法治清廉的市长、务实担当的市长、勤政善政的市长”。2018年2月,他还在《光明日报》撰文称,紧盯“关键少数”,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对李新元“双开”通报指出,他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价值观严重扭曲,官商勾结、大肆敛财,甘于被围猎;生活腐化、贪图享乐,搞权色、钱色交易;长期收受贿赂,数额特别巨大。
贪欲就像气球,极度膨胀结局就只有一个——自取灭亡。但是,无可抗拒的诱惑就像是子弹,是利刃,是杀人不见血的兵器,是自我埋藏的温床。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在得与失、廉与贪之间,廉洁它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操守,是组织的纪律,也是个人的品质。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
1962年,河南兰考,内涝、风沙、盐碱“叁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从此,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惦念的还是兰考的工作和未来。时隔50多年,如今的兰考穷困不再,兰考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豫剧《焦裕禄》中的唱词,道出了焦裕禄朴素的公仆情怀。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在根治“叁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92年,兰考县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还逐步带动了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如今,兰考,成了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
保持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清正廉洁为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唯有保持清正廉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焦裕禄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清廉作了生动的诠释,彰显出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也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焦裕禄同志正确处理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他政治坚定,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贪财物,干净干事,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清廉铸就了焦裕禄精神的坚实根基。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为人们送上一丝绿意;有人说,廉洁是一盏灯,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为人们添上一份光明。我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教师,廉洁更是一面镜子,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抵得住诱惑,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