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

教师
张爱丽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爱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2019年获评高校讲师职称。入职以来,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求先进、科研求突破、教学求创新,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于2018年、2019年、2020年被评为我校“优秀教师”,2021年获得“最美洛科人”荣誉称号。
张爱丽勤于学习,以研促教。结合所授课程,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她先后主持《河洛文化在洛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中的推广应用研究》、《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与价值对大学生引领力的研究》等多项课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省农村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课题,获得专利1项,发表论文多篇。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学院多名教师积极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带动了学院教师的科研。她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所负责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大量引入科研成果,增强了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她在研中教、教中研,取得了科研、教学双丰收。她是“研究型教师”的践行者。
匠心独运,术业专攻
在洛科校园里有许多踏实能干却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爱丽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为人谦和,与学生亦师亦友,有种天生的亲切感。
自加入洛科以来,张爱丽一直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信赖。在她看来,为师,首要的是师德,简单来说就是认真、有责任心、并且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追随,正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张爱丽在课堂上习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组织小组讨论,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课后,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张爱丽的课没讲明白,而是她留下了很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她并不回避教学上的艰辛与遇到的困难,每次说起这些,张爱丽总会坦然地说:“现在的自己仍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别人请教,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只要不放弃,踏踏实实地去做,总会持续进步的。”
她认为,教一门课和懂一门课是不同的,所以即使现在,她已是成熟的“老教师”了,教学技巧运用得游刃有余,还是会常常向其他教师学习取经,聊天时也会交流教学方法。
在张爱丽的心目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但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帮助学生们走得更远。“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

张爱丽意识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备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在学生当中失去教师的威信,最终将被社会淘汰,教师只有连贯的、持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才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学生心中树立较高的威信。所以张爱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级各层次有关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手段、先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同时她还利用中国慕课、爱课堂等网络平台学习扩展知识,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使得她的课堂不仅有料而且有趣,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科研不仅是一所高校实力的标志,更是高校教师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科研可以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科研也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张爱丽老师深知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也会失去灵魂,她潜心钻研教学,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点甚至可以连饭都不吃。所有的努力都会在经历黑夜后迎来灿烂的阳光。

张爱丽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展开学术研究,先后主持《河洛文化在洛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中的推广应用研究》、《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与价值对大学生引领力的研究》、《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省农村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得专利2项,发表论文多篇。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张爱丽成为了洛科的科研骨干,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主管、大学中青年学术研究会第一任理事职务,并因此获评“最美洛科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
面对荣誉和赞美,张爱丽却以平常心对待,每次被人提及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笑带过。有老师问她在教育上有什么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哪来的什么秘诀,惟有认真对待平时的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搞科研、认真对学生负责而已”。
勇于改革,以研促教
张爱丽老师深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她潜心科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融进所授《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喜爱。

正是由于张爱丽对授课形式及课程的创新,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的评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该课程也于2021年3月份被评为洛科“精品课程”进行线上推广。但这也仅仅是她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形式之一。
2021年5月,张爱丽策划并组织了“粽情端午”活动,不仅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还被省教育厅特别报道。师生们踊跃参与端午节活动,用情景剧、舞蹈、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时代缩影。
有意义的活动在丰富广大师生文化生活的同时,诠释了广大师生不忘初心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也使广大师生思想受到深刻洗礼,使得红色历史深植洛科师生心中。
助力他人,桃李芬芳
在张爱丽的心目中,勤于学术,潜心教学如果说是工作的需要,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则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作为学校的科研骨干,张爱丽积极响应学校“建双高,升本科、办高水平职业大学”的政策要求,在做好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带动、帮助其他教师进行学术研究。

她按照老师们的资历、职称需求等信息将马院的老师分为不同层次的科研小组,让资历深、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带着具备一定科研经验的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这些有经验的科研团队再帮助、带动毫无经验的年轻老师接触科研、熟悉科研,逐渐形成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的以老带新科研模式。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她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老师们组织内容或形式不同的学术交流会。在她的帮助下,多名年轻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氛围的形成,提升了学院科研的整体水平,也获得了马院领导以及广大教师的认可。
张爱丽一直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用包容的心态扩充学术和思想,并把这些毫不保留地展现给她的学生、引领着她的学生。为师,师德为重,学识为基;为友,潜移默化,真心投入。
正所谓《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育要有温度、热度、高度和远度,而所谓的“度”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门艺术。

教育好学生,是张爱丽的执念,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光一样的老师,给学生温暖;做山一样的老师,给学生安全;做水一样的老师,给学生润泽。她更愿意用一辈子的平凡,换来学生们不平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