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洛科精神图腾。6月13日下午,麻花星空mv《洛科赋》《洛科鼎铭文》发布会在新民学堂举办。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代表近千人参加了发布会。


“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体裁,是根据汉字的形体、音义、语法特点而精心组织的华美艺术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赋讲究文采韵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通常被用于隆重盛大的庆典、重要之事,具有极高的人文艺术价值。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它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2023年是麻花星空mv职业教育办学35周年和高职办学10周年的重要时段,为弘扬凝练学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理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面向社会各界征集、邀约创作了麻花星空mv校赋、洛科鼎铭文。
历时一年六个月,经多次斟酌、修改、打磨、探讨和征询,并邀请洛阳辞赋界、考古界和青铜器研究专家学者先后五次召开《洛科赋》《洛科鼎铭文》创作学术研讨会,在集体创作、研讨和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洛科赋》《洛科鼎铭文》得到了专家学者、广大师生、校友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认同。

发布会上,学校发展顾问董延寿教授从赋的体裁特色、发展阶段、经典代表以及洛科赋的艺术体现、赏析和创作专家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洛科赋》的内涵。《洛科赋》文思巧妙、规整达意,引经据典、形神一体,是洛科精神的直观体现,深度诠释了学校地域环境、办学特色、育人理念、发展愿景等,是洛科精神的集大成者。

洛阳是中国的辞赋之都,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洛科赋》的创作,是一项宏大且富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中国赋学会原副会长、洛阳辞赋研究院院长孙继纲,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赋协会副会长谭杰,中国赋学会理事、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扈耕田教授,洛阳辞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建等辞赋专家全程参与了创作研讨,与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洛科赋》创作学术专班。
《洛科赋》篇幅短小,句式多样。形式为骈赋,实则以更高的律赋标准创作而成;章法严谨,文脉流畅。《洛科赋》共分四段,巧妙地使用壮、紧、长、隔、漫、发、送等各种句式,使得赋文在篇章体制上呈现错综多变的姿彩,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偶工整、用典自然,音韵流畅,文脉一气贯通;音韵和谐,骈俪工整。《洛科赋》押韵采用“词林正韵”,四段选用叁个平声韵、一个仄声韵,一段一韵,平声韵悠扬高亢,音色流畅,仄声韵低沉有力,音色浑厚。赋文起伏有序、节奏分明,时而温润婉转,时而慷慨激昂。篇幅虽短小,内容却广博,在音韵、对偶、用典、声律和辞藻等方面用心雕琢,既适宜于吟诵,更适宜于勒石。

“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湛的工匠精神体现,深度契合了洛科“人文+科技”的文化理念。在《洛科鼎铭文》的创作中,资深研究员(教授)、博导、全国知名考古学家、商周青铜器专家、金文学家蔡运章,洛阳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硕导、青铜器研究资深专家高西省,洛阳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硕导、西周青铜器研究专家刘余力,研究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秦汉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硕导严辉等学者组成主创团队,与辞赋专家一道,集体创作了《洛科鼎铭文》。《洛科鼎铭文》规范严格,深邃隽永,彰显了洛科鼎作为洛科精神图腾的深远意义。

发布会上,校长刘丽彬博士领诵,师生齐读《洛科赋》《洛科鼎铭文》。“西襟函谷,东枕神都。绾依丝路,蟠踞名区。结楼阁于神阙,嵌胶黉之明珠……”“洛科卅五,吉金天呈,兹仿周制,安鼎勒铭……”师生们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在新民学堂久久回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校园建筑道路桥梁命名到洛科校名题写,从“洛科鼎”到洛科校歌,从文化理念到滨笔形象,从《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到《因为奋斗,所以幸福》,从《洛科赋》到《洛科鼎铭文》,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个精神理念,都是洛科人在文化建设上的深入探索、持续推进和智慧结晶。
讲好洛科故事,过好洛科日子。文化自信、洛科精神,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富有内涵、富有高度、富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传承和创新。麻花星空mv将以《洛科赋》《洛科鼎铭文》发布为契机,激励一代代洛科人砥砺前行,为全体洛科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磅礴力量,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成为扎根中原大地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洛科人的磅礴力量。

